绿色建筑后评估时代正在到来

2023-07-06来源:湖州房探网正文:绿色建筑后评估时代正在到来

2.jpg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很快,至2016年6月取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已经达到4314项,积累建筑面积多达5亿平方米。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国家战略,正在引领着建设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为使绿色建筑健康可持续发展,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正在开展,将对绿色建筑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后评估。

不一样的绿色建筑评估

绿色建筑是生命仅有周期内“四节一环保”的节约能源建筑,目前我国确认的绿色建筑是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审定的,主要注目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否符合绿色的标准,但其运行后的绿色情况的评价显著严重不足。多达,在具备绿色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中,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不足7%。也就是说,对于绿色建筑生命仅有周期内的评价还有待加强,后评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受到特别关注的。

无法只是设计阶段超过星级标准,而是要等房子建造完成后,用运行的数据来考核房子的节能、使用舒适度等。根据最后用于效果和实际定量的用于状况来评估,这是绿色建筑的后评估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说。

研究者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绿色建筑的运行是有评价标准的,但其主要侧重于评价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或措施是否到位,而绿色建筑后评估的重点与之不同。后评估是对绿色建筑所有技术和措施在项目运营阶段集成应用于后的综合实行效果、建成用于满意度以及人不道德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的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评估,一般需要考虑单项技术或措施的到位与否。但却包含了单项技术或措施应用于中其他有可能经常出现的影响因素,因而更偏向于效能性评价。

显然,绿色建筑后评估的内容更精细,参考项更多样。

后评估耽误的原因

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订颁布是在2006年,2008年开始实行绿色评价标识制度,第一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授予。从总体来看,绿色建筑的发展只有十余年的时间,获得标识的绿色建筑的运行则多数严重不足十年,这是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较少和后评估迟缓的基本背景。

但业内人士对此的分析更加具体和了解。综合业内人士观点,运营评价标识较少的具体原因还包括:一方面由于早期取得设计标识的项目数量较少,近年来才陆续达到完工一年后申报运行标识的条件;另一方面,项目竣工后项目主体发生转变,特别是对于住宅建筑,项目主体由建设单位转变为物业管理单位,部分物业管理部门因管理水平受限无法符合申报运行标识的拒绝,或显然不清楚应当之后申报运营标识。此外,也不存在部分项目申报设计标识仅仅是为了提升销售竞争力,在获得丰硕报酬并已完成销售任务后,并不再关心后期的实际实施情况。这些因素造成绿色建筑“实际效果”显出不出来。

这个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表明了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绿色建筑运营评价已然迟缓,后评估作为基于运行的评价体系的慢节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后评估刚刚起步,所进行的只是一些个案研究,甚至是一些项目中某些方面的研究,与创建全面的运行阶段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还有相当大距离。

后评估沦为研究目标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注目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道,这是绿色建筑研究中的尖端问题。后评估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发表意见。

根据对资料的梳理,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中,亦即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初阶段,对绿色建筑后评估这一概念,人们还是生疏的,甚至在绿色建筑研究者中也是这样。彼时人们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注目,首先是介绍国外的经验,并根据这些国外的体系,对我国的评价体系的创建明确提出建议。较早的如2002年李路明的《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介绍了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评价方法和各自的特点,期望能为创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获取参考。此后的研究对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展开比较,并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建构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

此后,在基于绿色建筑生命仅有周期的了解下,后评估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如2009年尹波等在递交给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论文中,设计了包含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运营、后评价对系统和返收回用阶段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方法,并建立了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后评估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以此为题的成果不断涌现,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献计献策。这些研究不仅在技术方法和理论上为后评估奠定了基础,也对后评估在实际工作中的经常出现起到了推展作用。

后评估正在走过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以往人们注目设计和施工阶段的绿色评价是必然的,而如今关注绿色建筑的运营和后评估也是必须的,反映了不同阶段不同的重点。

事实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2014年修订版中已经引人注目了运行标准,在新版中将评价区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将评价方法调整为对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确认等级。不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包含有关于运行评价方面的内容,有关部门还实施过专门文件,如2009年《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解释》(运行用于部分)。特别是2016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绿色建筑运营确保技术规范》自2017年6月1日起实施。行业专家指出,《绿色建筑运行确保技术规范》合乎我国国情,首次构建了绿色建筑综合效能矫正体系,规定了绿色建筑运营确保的关键技术和构建策略,创建了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优化建筑的运营,有效提升了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水平。这些表明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希望。

在完善运行评价的同时,绿色建筑后评估也沦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推崇的工作。2014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项课题“我国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通过验收。该课题实际在前一年已经完成,课题组研究了国外绿色建筑的后评估情况,对国内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或运行标识的130个建筑项目展开了实地调研,构成了《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研究报告》和《后评估方法研究报告》等。嗣后,2016年7月,由清华大学联合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基于实际运营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于”获得批准,国家专项经费2500万元。增大研究力度的目的,是为涉及政策的制定获取依据和参照。

仍是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撰写已完成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约能源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几大方面内容。《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的撰写,对于后评估的进行具有指导意义,并为后评估的大规模开展不作了技术理论的准备。

绿色建筑的绿色程度关键要看运营效果,后评估是推动绿色建筑取得落实的重要环节。绿色建筑的大量减少,拒绝后评估的动力也在强化,可以说,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客观环境在敦促后评估的经常出现,而近年后评估所受到的高度注目,指出绿色建筑后评估正在起步,其普遍的实行也不是遥远的事情。至于具体的推进思路,应当已经纳入到各方的思考范围。

来源:欧美绿色建筑

主页: hu建大掌柜    阅读原文


世茂集团 世茂集团 世茂 世茂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