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来源:湖州房探网正文:古建筑认养:国内不盛行国外是惯例
近日,祖传文保大宅植槐堂无力修理,为了维护古建筑,7户主联名贴出有“英雄榜”:谁修理房子,给谁30年使用权。消息一出,在当地引起了一片热议。
事实上,如植槐堂这类因年久失修,无力维护保养的文物古建筑不在少数,有些因国家经费得到了及时维修,有些则被“认养”而获得修护,有些则继续残破下去。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尽管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进行维护,但国家文物保护部门人员、资金毕竟受限,面临全国数量众多、需要维修维护的古建筑来说,堪称杯水车薪,许多杨家建筑依然面临着无人看护甚至破败的困境。
近年来,公众也逐渐加入了古建筑保护的行列,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古建筑领养”这种文化遗产维护的方式。比如山西翼城的“古建筑认领维护”、广东开平碉楼的“社会领养”、安徽黟县的“文物建筑保护爱心认领”和浙江金华的“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等。
中国:古建筑认养不盛行
提及古建领养,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表示,在中国,文物古建筑“领养”这种“以租代养”的方式并不是十分盛行。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如“故宫”、“长城”体量非常庞大,个人无力承担维护维修任务,再则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归属于国有,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来对它们展开维护和维护。二是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往往斥资巨大,仅仅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难以承托,虽然在有些地方也在探索以租代养的保护模式,但动辄低约数百万元的修缮费用,仍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以租代养”这种文物古建的保护方式远不如国外风行。
国外:古建筑认养是惯例
文物古建领养的做法主要经常出现在国外,在国外古建筑认养已是惯常做法。据苑利介绍,国外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比如说有一栋老房子,政府管无力分担其确保工作,那么政府不会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卖给个人,比如说一美元就可以卖一栋二百年前的老房子,一欧元就可以卖座古堡。但购买人却无法买到手后就将其不了了之,必须对古建筑进行修理,而修理则需要一大笔费用。在不转变整体格局及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古建筑修理好了以后可以投入使用,但毕竟它是文物,所以政府有权按照涉及保护标准随时监控修理和使用情况。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恐怕也不会回头这么一条路。